俄罗斯专家这样认为,中国汽车不适合俄罗斯的天气特征情况和道路,需要改进车身优化设计。
5.国产车需要在防腐蚀性、防锈、电子配件品质、底盘悬挂等方面做出更长的使用寿命。
近期,俄罗斯专业测试机构称,中国汽车耐腐蚀和抗老化性能较差,不及欧洲车的三分之一。外壳薄,耐腐蚀差、电子配件质量差、油漆太薄、悬架不适合俄罗斯,这是俄罗斯人眼中中国汽车的五大缺点。中国汽车在俄罗斯慢慢的变成了主流,但如何把制造质量口碑提上去,国产车还需要努力。
这次测试研究还包括离开俄罗斯的欧洲品牌——斯柯达、欧宝、标致、大众、奥迪、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在测试过程中,它们显示出明显更强的耐腐的能力。而有5个中国汽车品牌的旗下新车,其金属车身未进行防腐处理,在使用两年后就会出现非常明显金属车身原件生锈。
Lamark在报告中称,欧洲品牌汽车金属的常规使用的寿命约为 12 年,而使用防腐蚀涂层后,基本上所有欧洲品牌汽车的金属耐腐蚀期限增加到约 22 年,这一指标是中国的2.4-4倍。
报道还称,中国新车在俄罗斯条件下常规使用的寿命不超过5~7年,但也有一些例子,在俄罗斯证券交易市场上也有超过使用期10 年但还是能接着使用的中国汽车。
Lamark的测试人员认为,这些测试结果不代表中国汽车的制造品质,只能证实中国汽车品牌没有对俄罗斯的天气特征情况和俄罗斯驾驶员的激进操作进行车身优化设计,导致汽车抵抗力有限。
2024年,中国一共出口到俄罗斯117万辆汽车,截止到2024年底,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占了68%的市场占有率,十辆车里就有将近七辆是中国品牌,排名前10的品牌,8个是中国品牌。哈弗奇瑞吉利长安捷途传祺欧萌达等品牌杀到了俄罗斯榜单前十。
伴随着国产车在俄罗斯销量增长,是俄罗斯人对于中国汽车质量的抱怨。据2023年俄罗斯新闻媒体报道,俄罗斯的中国品牌汽车故障维修的频率增加了 35%,几乎所有在俄罗斯销售的国内汽车品牌,故障率都有所增加。
故障大多分布在在,电子零部件的故障、车身或者底盘生锈等等,俄罗斯专家这样认为,中国汽车还不适合俄罗斯的气候和道路。
一大原因是俄罗斯的低温更低,最寒冷的冬天甚至能达到零下70度,国内的车根本没办法满足要求,因此出口俄罗斯的车,都需要对部分零部件,进行特别的改造和定制,榜单上的国产车品牌在俄罗斯本身就有较为稳定的销量,也对产品做了专门的定制,再加上这么多年来,低温零部件的供应链都已经很成熟了,但面对俄罗斯的恶劣天气与道路,依然无法很好的满足俄罗斯人对抗造耐开以及需求。
《AUTONEWS》的一项报道指出, 42%的人认为汽车耐腐蚀处理方面没考虑俄罗斯严寒的冬季;24% 的人抱怨中国车的油漆涂层太薄,29%的认为中国车使用了低质量的电子科技类产品和备件;28% 的人抱怨中国车的悬架太精致,不适合俄罗斯的路况。
而对比日韩25万-30 万公里,来自中国的汽车在行驶 15 万公里后必须注销。
在俄罗斯人看来,中国汽车更容易生锈,其实这也是不少行业人士在过去都会谈到的一个短板。而去年10月长城魏建军说国产车与日系车有差距,这话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因为国产车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超过了日系车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另一面,包括俄罗斯以及国内不少行业人士与消费的人都有过吐槽,就是国产车配置丰富但开几年以后异响,生锈等小毛病比较多,即便是现在的新能源车也依然没解决车身容易生锈的问题。
尤其是车门排水的地方,车身底盘生锈的问题是存在的。这源于一些新能源汽车,尤其是采用铸铁材料的部件,在涂层损坏或材质本身的问题下,容易因外因生锈。
此前有行业人士指出,为降低成本,部分国产车企可能会选用成本较低的单面镀锌钢板甚至是普通的冷轧钢板,这类材料的防腐蚀性能相对较弱。随着雨水、湿气渗进去,生锈就从这些点开始扩散。
相比之下,一些合资或进口车品牌往往更倾向于使用双面镀锌钢板或镀铬层钢板,这些材料即使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也不容易生锈,更加耐久。这种差异直接体现在了产品的常规使用的寿命上。
除了材料本身的质量外,制造工艺也是影响车身防锈效果的重要的条件之一。合资企业在车身喷涂过程中通常会经过多道工序以确保涂层均匀且牢固,它们的喷涂生产线从喷漆的压力、温度,到烘烤的时间,都有严格的标准。有些品牌会采用二次喷涂技术——零件预装前喷一次,装好后再来一次——这让车漆更加坚固,进而达到良好的防锈效果。某些国产车企为了控制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可能会简化一些不必要的步骤,比如减少涂装层数或者省略某些预处理环节。
这样做虽然短期内看不出太大区别,但跟着时间推移,车身防锈性能就会逐渐显现出来。而车漆的好坏,不仅影响颜值,更关系到长期耐用性。
国产车容易生锈,还跟生产组装时的细节处理有关。比如焊接点、螺丝孔这一些地方,在处理时可能不够精细,比如焊接点有毛刺或者螺丝孔密封不到位。这些小问题,平时看不出来,但一旦遇到积水或者潮湿环境,就成了生锈的“入口”。
中国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颠覆是事实,在智驾、设计与科技属性、产品体验环节,我们已领先国外,但在一些细节的做工精细化与质量工艺本身,还有待提升。虽然新能源车是电气化对机械化的颠覆,进入软件定义汽车时代,但是不代表机械不重要,恰恰相反,机械素质与细节工艺依然是一辆车的品质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很多国外用户,他们很关注一辆车的常规使用的寿命与机械素质。丰田为何在全球销量高?耐开不易坏是很重要一个原因。丰田汽车公司总裁丰田章男曾表示:丰田车可以开40年,只要有技术能力任何人都可以造车。但是,一旦他们生产了一辆汽车,他们必在40年中面对客户和各种变化的反应中磨练自己。
丰田这番话就是暗指新能源车使用年数的限制短,不能像丰田一样用上40年。丰田是否能用上40年,还有待考证,但是丰田的耐用性、性价比与常规使用的寿命方面有一定竞争力。
而俄罗斯说欧洲车普遍在防腐蚀性上做的比国产车好,其实一大原因主要在于,欧洲车普遍底盘结构坚固,用料讲究,防锈处理也做得好,开上个十年八年的都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底盘会出问题。底盘好、防锈处理好,产品用料好就能应对复杂路况与天气,这也是俄罗斯注重的产品素质。
而日系车在制作的完整过程中也采用了多种防锈处理技术。例如,空腔注蜡技术,通过在车身空腔内注入蜡质保护剂,形成均匀的蜡膜,有效阻止水分入侵,增强防止腐烂的性能。此外,日系车的螺丝和零部件通常经过特殊的防腐处理,即使在恶劣环境下也很少生锈。
当然了,国产车包括吉利、长安这一些品牌,近几年在钢材选用、涂装工艺、组装细节上,都做了不少改进。现在很多国产车的防锈水平,已接近行业标准,跟早些年比,有了很大进步。底盘也慢慢变得好了。
只不过,俄罗斯的测试,我们依然要正视,汽车防腐蚀性、防锈、悬架等产品细节的质量与产品稳定性、常规使用的寿命、耐用性依然是一辆车的核心竞争力,据最新新车上险量数据,2024年度新能源车年度渗透率尚未突破47%,新能源车下半年月度渗透率远没有上半年的增长猛势。当前油车依然是很多消费者的选择,难以短时间被新能源车击败,这背后的原因与痛点,值得车企思考。
精益求精永远没错,俄罗斯的地理环境与极寒气候,有其特殊性,但对国产车来说,是考验,也恰恰看到了提升的方向,如何在防腐蚀性、防锈、电子配件品质、底盘悬挂等方面的产品质量上做出更长的常规使用的寿命,能开20年,开久也不怕生锈,这恰恰是国产车要补齐的短板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