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韩故城首次发现战国脱碳窑 我国球墨铸铁历史向前推进

2024-07-13 产品中心

  5月27日,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新郑郑韩故城后端湾铸铁遗址考古有重大发现,发现大量铸铁相关遗迹和遗物,其中脱碳窑是战国铸铁遗址中首次发现。经过研究,后端湾遗址所出铁器在铸后经过了铸铁脱碳、退火柔化或铸后锻打等不同处理,这一发现将我国球墨铸铁的年代向前推进至少200年。后端湾铸铁遗址位于新郑市郑韩故城东城区西南部,今仓城村南、后端湾中部及北部一带。1960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此进行小规模试掘,发现了大量与铸铁相关的遗存。根据勘探结果,铸铁遗址东西长约648米,南北宽约210米,面积近10万平方米。中部和北部文化层较厚,勘探发现有窑址和陶范,是当时冶铸活动的核心区域。

  为更好地揭示后端湾铸铁遗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同时促进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后端湾项目建设规划的实施和展示利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工作站2020年起再次对后端湾铸铁遗址展开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截至目前,共清理灰坑70多个、沟4条、排水管道2条、铺地砖3处、陶范储存面2处、窑4座、红烧土堆积2处、灶1座。出土陶器、铜器、铁器和石器等各种材质文物400多件。陶器出土有陶范和日用陶器,陶范根据功能可分为农具范、工具范和兵器范。铁器出土种类与陶范基本一致,主要有工具、农具和兵器。本次发掘发现大量与铸铁相关的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整,为战国时期同类遗址中少见,其中脱碳窑是战国铸铁遗址中首次发现,本次发掘对揭示韩国先进的铸铁工艺技术水平,研究中国铸铁技术的起源与传播具备极其重大作用。

  此次发现与铸铁手工业相关的重要遗迹有20余处,与铸铁直接相关的窑址有烘范窑和脱碳窑;有与窑功能相组合使用的排水沟和工作面;有制造和储存生产原料和产品的区域,如柱础石、陶范储存面和储存坑等。脱碳窑平面呈长方形,由火门、火道和窑床组成。火门位于火道南部,有东西两处,西部火门对应单火道,东部火门对应双火道。火门底部和两壁均由砖垒砌而成。火道位于火门北部,自西向东共有3条,东部两条火道位于东部火门北部,底部呈斜坡状,南高北低,有青灰色砖铺底,东西两壁垒砌有红色砖;西部为单火道,形制与东部火道相同。窑床位于火道北部,上部被破坏,残存底部,高于火道。该窑布局整齐规整,平面呈方形,有多火道设置,体现了加热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技术和能力。根据其形制和出土遗物判断,该窑的功能应该是热处理炉,具有脱碳的功能。该遗址同时还发现了烘范窑。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工作站樊温泉研究员介绍说,后端湾铸铁遗址是战国中晚期韩国都城一处铸造工具和农具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同时承担一部分铸造兵器的功能。本次发掘所见陶器以砖瓦居多,生活日用器较少,这也印证了其手工业遗址的性质。该作坊的基本功能是铸造铁器,铁矿石冶铁场所应另有他处。依据相关研究,郑韩故城后端湾遗址所出铁器在铸后均经过了不同程度的加工处理,韩国工匠根据器物的功能采用不一样的办法来进行加工,以满足器物性能要求,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主要加工方法有铸铁脱碳、退火柔化和铸后锻打等。综合目前发表的资料,别的地方尚未在战国铸铁遗址中发现明确具有脱碳功能的窑址,本次发掘所见的脱碳窑当属首次,这一发现将我国球墨铸铁的年代向前推进至少200年。

  战国时期,韩国军队的战斗力极其强劲。《史记·苏秦列传》云:“天下之宝剑韩为重”,“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从文献记载看,战国时期韩国以强弓劲弩闻名六国,以至于苏秦称赞“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樊温泉说,韩国的强弓劲弩得益于韩国高超的铁器制造技术。目前考古所发现的战国铸铁遗址中,韩国的铸铁作坊也是最多的。铁器铸造在战国时期并非一项顶尖技术,在其他诸国境内也发现大量的铸铁工场,但韩国为何能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被称之为“劲韩”,韩国铁器先进的铸铁加工工艺功不可没。后端湾铸铁遗址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的铁器铸造技术在战国时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现代球墨铸铁技术问世的比较晚,而中国的铸铁工匠早在公元前3世纪已经很成熟掌握了铸铁加工工艺,并能根据不同器物的功能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

  据介绍,后端湾铸铁遗址位于战国时期韩国都城的核心区域,作为都城的官营手工业工场,其铸铁技术在韩国势必属于领先水平。为进一步揭示韩国铸铁工艺,做好出土文物的保护和阐释工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和武汉大学考古系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对本次考古发现的材料展开多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