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6月13日专电(记者 姚远、桂娟)一件战国时期的水壶状器物,竟能分解出26件铜盘和铜盒,且经历数千年仍能坚持外表无锈。在河南郑州,文物专家正对一件楚国彩绘铜扁壶进行研讨,或将为我国古代青铜冶铸技能供给新发现。
6月11日是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河南省多个博物馆搬出镇馆之宝,向大众叙述国宝背面的故事。上周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讨所的专家,初次通过媒体向大众展现了这件楚国文物中的孤品。
这件彩绘铜扁壶于2002年出土于信阳市城阳城遗址长台关七号楚墓,铜壶高27.6厘米,腹径9.9到22.7厘米,腹部两边有鸟首开关,通过旋转可将其翻开,从中可取出一套组合餐具,包含10件平口圆盘,8件折沿圆盘,8个圆形铜盒。
据其时掌管七号楚墓开掘作业的陈彦堂教授介绍,此种组合方法,在现在已知的楚国文物中,甚至在我国饮食器前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一起,铜壶内各个器皿的尺度非常准确,组合起来严丝合缝,但他们究竟是怎样来制造成型的,是锻打仍是铸造,专家尚无法必定。这组青铜饮食器因而也成为研讨我国古代青铜冶铸技能的新材料。
相同令考古学家不解的是这套餐具无锈的外表。陈彦堂和记者说,青铜器通过若干年的埋藏后,出土时多为锈迹斑斑,而这组铜盘和铜盒虽背面生满铜锈,正面却金光灿灿。其时的匠人是否运用了特别的无锈工艺,也是专家们正试图破解的疑团。
但可以必定的是,这件铜壶拥有着极高的前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考古学家在这套铜质器皿中承认出了铸造、焊接、车床打磨、铸造等工艺的痕迹,表现了其时青铜器制造的技能高度。而铜壶周身的凤鸟图画为银粉制作,这种工艺在我国古代艺术品中亦是极为稀有的。
城阳城遗址坐落今日的信阳市,在战国时期曾是楚国的国都,其邻近的楚国贵族掩埋区已开掘出巨细楚墓百余座。专家判定出土彩绘铜扁壶的七号楚墓应为战国时期一位楚国封君的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