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此前对铸造行业专用优质铸造生铁生产企业提出过渡性政策后,铸造用生铁企业的认定规范工作于日前正式启动。
为促进该领域健康发展,防止落后炼铁产能变相逃避淘汰,工业与信息化部近期发布了《铸造用生铁企业认定规范条件》。《规范》要求,合乎条件的企业应“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兼并重组、整合达标”,而不符者,将依据钢铁行业政策按期淘汰。
“产能过剩与重复建设问题正严重阻碍我国的铸造业由大变强。”中国铸造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立波对此强调说,认定工作必须要坚持专产和总量控制原则。
据介绍,我国铸件总产量已连续11年稳居世界首位。2009年的产量是3530万吨,相当于中国之后的印、美、日等前九个国家铸件产量的总和,占到世界铸件总产量的44%。
我国铸造公司数约3万家,比世界其他几个国家铸造企业的总和还要多,但每一企业平均产量较低,如2008年企业的平均产量仅1117吨,远低于发达国家(如德国为9640吨),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印度),“但这种状态正在渐渐改善,”张立波说,2009年我国铸造企业的平均产量为1177吨,2010年为1320吨,企业的平均规模正逐步增大。
“一个国家的绝对产量不是这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因为2009年我国人均铸件占有量仅仅是26.2公斤/人·年,是世界第七位,是发达国家的1/2。”他和记者说说。
“我国是世界铸造第一大国,但远不是强国,而产业体系调整是由大变强的关键。”张立波强调说,在他看来,实现铸造强国的几个重要条件包括: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劳动条件、管理上的水准,能生产出现代化装备所需的优质铸件以及稳定供应的优质铸造生铁等原辅材料。
“产能过剩与重复建设问题正严重阻碍我国的铸造业由大变强。”张立波提醒说。
一份截至2011年1月的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铸造业的造型装备总体上已进入现代化水平:业内引进自动造型线套,国内自制高紧实度造型线条;引进自硬砂线套,国内自行开发自硬砂线套;消失模生产线条(套)———“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我国铸造造型装备生产能力已超过3000万吨。”张立波解释说。
由以上数据显而易见,我国现有的国内外较先进的铸造生产装备线已总体饱和。这些造型装备主要使用在于铸铁件的生产,但受企业技术及管理上的水准、市场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设备利用率普遍较低,产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即便如此,目前国内还有许多企业在新上大规模的铸造项目、盲目购进大量的先进造型设备,“这些应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地方政府要严控盲目投资新上铸造项目,尤其是‘高端’重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