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烟农”的“机械人生”

  中型挖掘机3台、大型拖拉机3台、大型装卸机2台;新能源小客车、小货车、皮卡车、面包车、小轿车各一辆;空气压缩机2台、切割机2台、电焊机3台、各型水泵15台……55岁的李正伟是一名“职业烟农”,他无另外的爱好,就喜欢鼓捣机械。这些,是他半辈子的家底。

  10月29日,在村里的一个土地平整工地,李正伟正站在皮卡车的货厢里扶着油桶,麻利地用抽油泵给一台装卸机加完油。“以前鼓捣机械是为了生活,现在是为了种烤烟更省力。”坐在摆满一地大小齿轮、各种配件材料的工棚下,李正伟打开了话匣子。

  李正伟家住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甸尾乡甸尾村委会小龙树村,他和机械结下的不解之缘,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说起。1985年,因家庭条件不好,李正伟到甸尾乡的一个煤矿上跟着师傅学机械修理。自己勤奋好学,师傅悉心帮带,李正伟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掌握了挖掘机、装卸机、卡车的机械原理和钳工、焊工的基础操作。

  在乡上的煤矿学机械修理,一个月到手的工资只有20多元,除去开销剩不了多少。1987年,李正伟和妻子商量后决定种植烤烟以补贴家用。“当时种烤烟,翻犁用牛,起烟墒打烟塘都是靠人工。”李正伟说,在那个农业机械匮乏的年代,一个成年壮汉从早干到晚,用锄头只能起不超过1亩的烟墒,烟塘只能打1亩左右。“当时种烤烟要能像现在这样省力的话,我还能再多赚些钱。”

  由于自己在常年乡里的煤矿上做工,家里的农活基本顾不上,种植烤烟的担子压在了妻子一个人身上,想要多种几亩的念头因缺乏劳动力而放弃了。虽然种植烤烟很辛苦,但依靠种烟的收入,小家庭的日子比以前好过了很多。

  1991年,李正伟离开乡里的煤矿,到了乡办企业打工,工种仍为车辆修理。在乡办企业的6年时间,李正伟的机械维修技术获得了逐步提升,开始尝试搞一些小创新小发明。

  此后,因当地经济体制改革,乡办企业被取消了。随后的时间里,李正伟与别人合伙办了一个采石场。虽然经济条件好了一些,但一家人从始至终坚持种植烤烟。

  李正伟第一次尝到机械化种植烤烟的甜头是在2008年。那年年初,有了一些积蓄的李正伟花了1万多元买了一台手扶式旋耕机,起烟墒的效率比人工提高了至少10倍以上。随后,当地烟草部门以向烟农直接补贴的方式,批量引入烟草适用机械,让乡亲们逐渐从繁重的人工劳作中解放出来。

  2012年,靠着当地烟草部门补贴的5万元,自己又拿出一部分,李正伟入手了一台集深耕翻犁及破碎土垡的大型拖拉机。靠着这些“帮手”,李正伟逐年扩大了家里的烤烟种植培养面积,全家人的日子愈发滋润。

  2018年,当地烟草部门在各级的支持下施行“核心烟区稳定”工作,即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稳定住烤烟种植的好田好地,进一步提升种植烤烟的乡亲们的种烟水平和收入、保证烟叶品质。得知这一消息后,李正伟当即向当地烟草部门表达了意愿。

  在当地烟草部门的积极协调和全力支持下,李正伟以成本价租到了以当地烟农合作社为主体的128亩流转土地,全部用于种植烤烟。2019年,李正伟将烤烟种植培养面积扩大到了160亩,今年又扩大至190亩。

  三年多来,在红河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的大力推进下,建水县乃至全州的烟农老乡烤烟种植机械化水平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依靠着各种适用农机具,一家人种植百余亩烤烟从愿景变为了现实。

  几十年下来,李正伟和机械结下了深刻的“情缘”。凭着对各种常见机械工作原理的熟悉,他的小创新小发明在烤烟种植时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今年,他对地膜覆盖机进行了改造,能做到一边覆膜一边铺设滴灌带,每亩可节省用工1.5个左右。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定诊出的病例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定诊出的病例和无症状感染的人。新增境外输入确定诊出的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的人3例。确定诊出的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的人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