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位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齐齐哈尔,中国一重就已经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繁忙的生产中。冬日的寒风呼啸外面,但在这片锻造车间里,热情如火焰般燃烧,车间内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无不让人感受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干劲。
在车间中央,一座高达20多米的煅烧炉正在奕奕生辉,700吨级的核电装备正从这里诞生。正如总台央视记者古峻岭所介绍的,虽然室外寒风刺骨,但车间内却是熙熙攘攘的忙碌景象。在这座车间里,全球最大的量产钢锭锻件正在缓缓出炉,温度达到了惊人的1200多摄氏度,滚滚热浪令人目眩。这个庞然大物重达相当于170头大象,制造的难度可想而知,这一过程不但要保证其外观的完美无缺,更要确保内部材料的致密性等各种各样的性能指标。
中国一重铸锻钢事业部的铸造工艺室主任王利忠坦言,制造如此巨型的核电装备,重点是整体锻造。为了达到高标准的内外部质量,首先要将钢锭加热至1200多摄氏度,至少烧上三天,而在随后的锻压过程中,更是要使用15000吨级的巨型锻压机进行反复锻压,如同揉面般确保材料的均匀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成功铸就国家的重器。
实际上,目前全球只有两家企业能生产这样的核电装备,能够掌握这样核心技术的中国一重,显然在生产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破。他们通过管理提升和工艺优化,将产品的锻造周期从原来的45天缩短到约30天,效率提高30%并大幅度降低成本。这样的成绩,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为整个核电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新年伊始,各地重大工程和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蒸蒸日上,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从数字基础设施到民生工程,从交通枢纽到能源基地,无不在持续刷新“进度条”。2025年,北京计划集中推进100个重大科学技术创新与现代化产业项目、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总投资约1.4万亿元。而在上海,同样计划安排了186项重大工程,覆盖科技产业、社会民生、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计划投资达到2400亿元。
在河北廊坊,国家重点工程廊坊润泽人工智能应用中心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建筑整体的结构在今年的二季度将正式投运,为未来吸引10万卡以上的先进智算中心奠定基础。这样重大的工程,背后不仅是建设的速度,更是民生温度与发展速度的双向奔赴。从渤海湾新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液化天然气码头,迎接着农历新年首船,保障了寒潮来临时充分的天然气供给,展现了国家在能源供应保障方面的决心与能力。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区、市发布了2025年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相关投资清单,涉及的总项目数超过1.3万个,投资总额更是超越38万亿元。随着这些项目逐步落地,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新引擎,积极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活力。
走在建设工地,看到一线建设者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听到他们对未来的期盼,充满着昂扬斗志的新年愿望,更让人感受到新征程的坚实步伐与奋进的足音。在这条追梦的路上,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迎接更美好的未来。在这个春天,每一个项目的推进,都承载着无数建设者的汗水与努力,他们的信念与愿景让未来更为可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