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正值春耕、春播时节,中原大地一碧千里、生机盎然,“东方红”拖拉机驰骋在广袤的田野上,播种着丰收的希望。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的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拖”)大拖公司总装车间一派繁忙景象,设备开机率100%、利用率100%,产品合格率100%……每3分钟就有一辆“东方红”拖拉机顺利下线,并发往全国各地。
近日,本报记者来到中国一拖,实地感受这个创办最早、规模最大,被誉为中国农机工业“长子”的拖拉机制造厂,如何引领中国农机装备行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位于中国一拖总部的“东方红”农耕博物馆,重温记载我国农耕发展的历史长卷,深切感受到中国一拖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坚定步履与使命荣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为发展农业生产,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国家在制定“一五”计划时,就把设计和建设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提上了日程。1954年,在同志的指示下,中国第一家拖拉机制造厂选址洛阳。
1958年7月20日,在欢庆的锣鼓声中,新中国第一台拖拉机披红挂彩问世,走出了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关键的第一步。据中国一拖的很多老员工回忆,作为中国一拖的第一代产品,这台“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是由工人肩扛手抬、敲敲打打组装出来的。
仅仅3个月后,针对“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的升级换代工作就开始了。1959年,作业效率提高45%、油耗降低3%的“东方红”75履带拖拉机问世。
“耕地不用牛的伟大时代开始了!”1959年11月1日,中国第一个拖拉机生产基地——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由国家验收委员会正式验收,移交生产。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报》《中国青年报》纷纷在头版报道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落成典礼,并将其视为农业现代化的胜利开端。据不完全统计,“东方红”拖拉机在计划经济时期完成了中国60%以上机耕地作业,并成为那个时代国人的集体“红色”记忆。
新时代,“东方红”拖拉机又被赋予新的“红色”使命。在博物馆展厅入口处,定格着一幅和谐而美好的画面——2018年9月25日,习到黑龙江省考察,他在万亩稻田里与农场工作人员亲切交谈,画面的背景是“东方红”收割机在收割稻谷。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的谆谆教诲被记录在画面一侧,成为新时代中国一拖奋斗的初心和使命。
2022年11月11日,最后一台“东方红”国三大轮拖缓缓驶下中国一拖大拖公司重拖生产线,这标志着其国三产品交棒,国四产品正式接跑。据中国一拖技术质量部部长刘道钦介绍,中国一拖在全行业率先、提前、全面进入国四时代。
刘道钦说,为确保国四切换后“东方红”大拖产品的整机质量水平及可靠性,中国一拖大拖公司从2018年起就提前布局,联合中国一拖技术中心、柴油机公司,对“东方红”产品整机及柴油机可靠性进行充分验证。根据安排,所有“东方红”国四大轮拖样机需经过整机性能试验、平原标定、高温标定、高寒标定、高原标定、整机可靠性/田间适应性试验、试验验证等一系列严苛的试验和验证,以保障产品可靠性。
为顺应产品信息智能化和绿色生态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一拖全面实施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和绿色贸易,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理念贯穿于企业发展全过程。通过改造耗能设备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等措施,中国一拖万元产值综合耗能大大降低;通过实施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使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采用消失模工艺生产灰铁和球体铸件,EPS材质的铸造模浇注后直接升华,极大地降低了“工业三废”的排放,不仅可靠性好,而且节能约10%。
从土地起步、成长起来的中国一拖,同样也反哺着土地。中国一拖坚定地扛起拖拉机产业“链主”企业的责任,聚焦农机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重大任务,围绕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零部件国产化突破和农机装备补短板等,持续强力攻关。
2023年6月6日,国内农机装备领域首个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筹)正式落户中国一拖。中国一拖党委书记、董事长刘继国说,中国一拖将以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为牵引,打造一个能够“解难题、疏渠道、搭平台、促发展”的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充分发挥其对农机装备产品质量提升以及产业计量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解决中国一拖及行业产业链各环节关键计量测试难题。
“中国制造的很多问题,本质上是计量问题,因为‘测不出就造不出,测不准就造不好’。”中国一拖制造工程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开展计量与技术试验,是保障企业产品达到设计工艺要求的基础性工作,没有这个基础,设计再好的产品,也会因缺少标准的框定而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农机装备是洛阳市确定的十大风口产业之一。目前,洛阳拥有农机装备及上下游产业企业500余家,企业数量和规模占河南省的90%。中国一拖筹建的计量测试中心建成后,将为洛阳乃至河南省、全国农机装备产品提供全溯源链、全寿命周期、全产业链所有环节的计量测试技术服务,推动农业装备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