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钱局每开炉铸钱,先取精粹黄铜制成雕母,再以雕母翻铸若干母财,最后用母财翻砂铸流转钱,因而雕母又称祖钱,均为手艺雕琢而成,在钱币铸行流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方位,因其特别的性质,加上钱局使用后往往存档入库,故民间撒播甚稀,而其工艺的特别性又使雕母具有流转钱不能够比较的艺术观赏价值。
雕母的制造十分精巧,质地选用上等铜料。在《皇朝文献通考·钱币考》一书中写到,各省铸钱均须“例由户局先铸祖钱、母财及制钱各一文,颁布各省,令照式鼓铸之”。鲍康的《大钱图录》一书中记载,雕母“其穿孔非钱局人不能凿”。雕母的钱文十分精巧,用手雕琢而成,文字细瘦高挺;字口深峻;笔画刚毅、有力;地章光亮,全身无铸造痕迹。穿孔大都是雕凿之后再锉光而成。雕母在铸钱过程中起规定钱式的效果,并在翻铸母财时用于印模。雕母财比同版流转的钱更大、更重,存世量十分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