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丹阳是一座在大运河润泽下开展起来的城市。如今市区时断时续的城河便是古代贯城而过的大运河遗址,那一座座似虹卧波的石拱桥便是最好的见证。
唐朝时,运河丹阳段已是“两岸饶商贾”。河道舟船如梭,过往的商旅不只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听惯了桨声、橹声和船工的号子,并且在每逢阴历初一、十五的日子里,同丹阳城的大众相同,他们还能听到雄壮的古刹钟声,正是“丹阳城西向阳寺,朔望钟声到客船”。
丹阳向阳寺,在宋《嘉定镇江志》中就有记载,仅仅《嘉定镇江志》原书早已佚失,但从清代阮元保藏的《嘉定镇江志》抄本中得知原文是“王宅,在丹阳县南一里,后舍为向阳寺。”这座舍为向阳寺的王宅,《元史》卷十二云:“晋王珣宅,在县市中,后舍为向阳寺。”明证向阳寺的前身为晋王珣的居宅。
王珣,是东晋闻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的侄子,工书法,他的行书《伯远帖》与王羲之《快雪帖》、王献之《中秋帖》,俱被清乾隆保藏于内府藏所。这藏所称“三希堂”,以致王珣的名字与王羲之、王献之并重于我国书史。而王珣《伯远帖》被认为是传世仅有可信的东晋名家署名书法线多年,它无缺如初,现保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东晋南朝时,由于统治集团的发起,大批释教寺院兴修,达官高贵们舍宅为寺成为风气,身为东晋内史的王珣自不破例,向阳寺应运而生。在元《至顺镇江志》卷九《僧寺丹阳县》、卷十二《奇迹居宅丹阳县》条中均有记载。卷九《僧寺丹阳县》条中对向阳寺的变迁有着具体的记叙,文曰,内史王珣舍宅为寺,寺本名显阳,因避中宗李显讳,改名向阳,开元、天宝年间重修,寺门西向易以南向,前临市街。宋大中祥符年间,真宗赵恒赐额“普宁”。从此,向阳寺更名普宁寺。
岁月流逝,原距县治南一里的普宁寺,虽坐落未变,但随着丹阳城域由西向东展拓,则坐落丹阳城西了。当今,化为乌有的普宁寺原址上,矗立起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教学大楼。
虽如此,丹阳向阳寺名载正史,有案可稽。而历唐、宋、元、明、清和民国的向阳寺古钟,常引发世人的前史回忆。
远在新石器年代,咱们的先人出于文娱的需求,劳作之余从敲击东西宣布铿锵之声中得到启示,发明出了陶钟。在陕西省西安市距今五六千年龙山文明遗址出土一只仅有火柴盒巨细的陶钟,被认为是我国钟的鼻祖。之后,古钟从陶制开展到金属质地,金属质地的铸钟又有铜者上,铁者下之分,从个别钟开展到组合的编钟。从击发较单调的音响到演奏乐曲,出现过“钟鸣鼎食”的年代,甚至开展成为祭祀、求雨、驱疫、射仪、王师大献、庆祝凯旋等活动无一不必的重器。还有与青铜礼器组合,以其组合器物的多寡来差异统治阶级不同的等级。功用的改变,丰厚了钟的品种,继陶钟之后,咱们的先人还先后发明晰各种乐钟、朝钟、佛钟和道钟逐步形成了一个钟的王国。
魏晋南北期时期,匠人为习惯宏扬佛法的需求,罗致保存有华夏华夏文明特征,横截为中空正圆形的金刚铃的特色,在传统的外观作合瓦状,横截为中空扁圆形的编钟之外,创制出了外观似筒状,横截为中空圆形的我国佛钟(亦称梵钟),然后展示了寺院“晨钟暮鼓”的新格局。依据目前所把握的材料,现存最早的佛钟什物,铸造于南朝陈太建七年(575),但早远渡大洋,被日本国东京一个叫井上源太郎的人保藏着。我国国内现存最早的佛钟什物就数唐代的遗物了。丹阳向阳寺古钟便是此族中的一员。
丹阳向阳寺古钟,铜质,因铸造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为差异其他铜钟,故称之为唐中和铜钟。它是由信女王十四娘捐款铸成,悬挂于寺内钟楼。《增一阿含经》说:“若打钟时,全部恶道诸苦並得中止。”刻有经咒的佛钟,每被敲击一次,犹如诵经一次,如俗语所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钟能使人脱苦得乐,铸钟人也就积德行善无量,王十四娘的名字及她所请释教经文被镌刻在钟上。当然,她的积德行善不在对释教的忠诚和寻求,而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明遗产。
唐中和铜钟因其有1100多年的前史资格,在被列为江苏省文物维护单位的四口古铜钟中,胜过泰州南唐铜钟、淮安金代铜钟和南京鼓楼明代铜钟,以誉称“江苏榜首钟”而闻名遐迩。
在我国古代金属加工工艺中,铸造占有杰出的方位。咱们的先人通过世代相传的长时间生产实践,发明晰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传统铸造工艺。其间泥范、铁范和熔模铸造最重要,被称之为古代三大铸造技能。丹阳唐中和铜钟便是选用我国传统的泥范法,用四圈泥范套合戴帽,顶注式一次浇铸出这口高2米许,横截口径有1.41米,厚0.11米的铜质佛钟。它的内壁基本上没有缺点,外表非常润滑紧密,范缝细并通过磨锉,表现出高明的铸造水平。
传统的泥范铸造技能,继往开来,从唐宋时期起,用泥范铸造大型和特大型铸件有着非常大的开展。北京大钟寺明代特大铜钟便是典型实例。它铸造于明永乐年间(1420年前后),器型巨大,通高6.75米,最大直径3.3米,钟体表里遍铸文字,有用汉文和梵文书写的释教经咒一百多种,总计二十三万多字,字字隽秀,笔画整齐,是明初楷书“台阁体”书法的代表作。这口重约九万三千斤的精巧大钟,每逢钟动静起,音色圆润深重,声传方圆百余里,余音可继续三分钟,其声播间隔在国际古钟中独占鳌头。铸造于十五世纪初的永乐大钟,在这以后的三个世纪里,从始至终坚持国际最大钟的纪录,是名副其实的“钟王”。有必要留意一下的是,永乐大钟是传承开展从唐宋时期起铸造大型和特大型铸件的技艺,选用地坑泥范法铸造的,能够说唐钟是它的“祖师爷”,丹阳唐中和铜钟是唐代佛钟中的佼佼者被广泛注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京钢铁学院《钟王的隐秘》摄制组特地赴丹阳“探秘”,拍照唐中和铜钟,以永乐大钟为镇馆之宝的北京大钟寺博物馆搜集唐中和铜钟的图文材料,丰厚保藏。
唐代,古钟造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成为今世保藏家们喜爱的研讨目标。保藏界依据钟体形制和装修特征将唐钟划分为“荷叶口”造型铜钟、直筒造型铜钟和“荷叶口直筒”造型铜钟三类,其间“荷叶口直筒”造型铜钟数量很少,由于这类铜钟能将“荷叶口”与“直筒造型”完美结合而弥足宝贵,令人刮目相看。唐中和铜钟被保藏家作为典范向社会推介:“钟顶为平面且面积较大,与直筒造型铜钟较为类似。钟肩为平肩,出现出弧形,钟身上下直径差异不大,钟腰方位周长最大,钟口为波浪形荷叶口”。
唐中和铜钟立面呈微开的莲花状,钟唇六曲,形似藏家所云“荷叶口”。钟体铸出的矩形、梯形纹饰,分八块布图,质朴大方,简而不陋,增强了铜钟的立体感和丰满度。钟纽造型为连体双龙(图1),头有双角,长舌吐出直逼钟顶复又轻轻上卷,身体满披鳞甲,四足撑立,形象生动而传神,设计者独具匠心,塑造出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子蒲牢的形象。蒲牢生性好鸣叫,所以被量才安顿,铸于钟顶,希望能因蒲牢相助钟声洪亮动听。
1927年成书排印的《丹阳县志补遗》(附考证)卷之七《职官》,以《向阳寺钟文》为据,弥补了唐中和三年丹阳县职官的缺漏。这口被称之为唐中和铜钟的向阳寺铜钟铭文云:“承奉郎润州丹杨县令李元翊、将仕郎守润州丹杨县丞独孤岳、摄尉前行丹杨县尉盛臻。”真名实姓,官阶清楚。
一县职官的官阶,名字严肃认真地镌刻在钟体的正下方,可见向阳寺铜钟铸成,在丹阳县一定是万人空巷的盛举。至于钟文中丹阳之阳,从木而不从阜,阐明“杨”、“阳”音同古通。早于中和三年的唐《元和郡县图志》印行的便是“润州丹阳”。
钟体铭文还镌有“铜钟重五千五百斤,信女王十四娘捐款铸造”字样,证明了王十四娘捐款铸钟的善举 。1984年,铜钟搬家时,咱们有时机给它称重,电子秤精确地报出了它实重6025斤。这为研讨唐代衡量轻重及与现代分量的比率,又供给了一个有价值的数据。
风雨腐蚀,烽火糟蹋,向阳(普宁)寺钟楼屡次兴毁,铜钟屡次堕地,直至后来寺院化为乌有,铜钟居然奇迹般地安然无恙。这与其说是佛主的维护,毋宁说是唐代铸匠技艺的巧夺天工。
丹阳铜钟是宝贵的,人们倍加注重。民国初,铜钟从荒芜的寺院旧地移置丹阳公园内,以六只小石狮拱托并建亭维护。1972年因丹阳公园废止,铜钟又移至县文明馆强化办理。1984年经江苏省文明厅同意,铜钟迁至丹阳人民公园内。为维护这一宝贵文物,它已不再被悬挂敲击,仍由六只小石狮拱托,新建一座仿古六角亭为它遮阳避雨(图2)。亭柱间以栏栅隔绝人们的步履,使铜钟看得见摸不着。人们不再寻求它那“声闻数十里”的动静。它作为一座显现古代工匠惊人想象力和发明力,具前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智造”珍品,招引中外来宾接连不断,欣赏、赞赏,真是此钟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