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围木成炉:荥经传统冶铁技法

  荥经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共同的地质结构赋予这儿很多的矿产资源。从古蜀开通王朝起,这儿便是重要的冶铜基地。一起,荥经铁矿石蕴藏量也极为丰厚。

  有学者以为,广汉三星堆青铜器所需矿料有或许来源于荥经,其铸造工艺或也与荥经有很深的根由。此外,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在大渡河上建成的泸定桥,也与荥经休戚相关。泸定桥衔接两岸的铁索重40吨,有1.2164万个铁环,13根铁链,每根铁链重约1吨,由862至997个铁环相扣构成,坚韧不催。

  泸定桥的建筑汇集了汉源、天全、荥经、西昌等县的能工巧匠,制作铁链的铁料则大多来自100多公里外的荥经县。而泸定桥铁链的制作,用的正是荥经传承数千年的“土法技能”:铁矿工人们先将收集的菱铁矿矿石(即碳酸铁)敲碎,加以煅烧,使之释放出二氧化碳,留下黑色的氧化亚铁;接着,在氧化亚铁上面覆盖上木炭,使用木炭中富含的碳元素作为复原剂,持续加热使其复原为铁。

  这种技能被称作“围木成炉”。在炼铁前,需用木头搭建起一个高高的“炉子”作为外炉,炉外搭有坡道,便利工人们步行至抛掷质料的进料口。而真实的铁矿冶炼炉,是木头炉子内部用耐火砖砌成的鼓风窑。当用水力带动鼓风机工作后,窑内温度敏捷升高,菱铁矿依照上面的方程式逐渐向熟铁转化之时,木头外炉成为屏蔽外界氧气的“屏风”,协助化学反应赶快完结。高温之下,铁液熔融降至窑底,冷却后便成为一块块铁板。

  尽管荥经出产的铁矿多为菱铁矿,不如西昌等地出产的磁铁矿含铁量丰厚,但有足够的燃料和用来制作耐火砖的火石,且水力资源非常丰厚。聪明的荥经人在千百年的实践中把握了从菱铁矿中提取铁单质的技能。

  今日,荥经县严道老街、新添老街,还保留着少量的铁匠铺,铁匠们汗流浃背,活态复原传统铁艺的生产流程。摆满了铁器耕具和菜刀剪刀的货摊,依然是人们最为质朴的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