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 产业工人的记忆

2023-09-16 电梯绳轮

  5月30日早晨,伴随着轰隆隆响声,位于济南市历城区的山东球墨铸铁管有限公司厂区1号高炉被拆除。随着这一具有标志性设备的倒地,一个多月的厂区设备拆除工作已近尾声。因污染排放问题,山东球墨铸铁管有限公司于2016年12月27日宣布停产并着手搬迁,数千名工人的生活也随之改变。

  山东球墨铸铁管有限公司是由始建于1957年的济南铁厂发展而来。上世纪50年代,济南市建设了以冶金和化工为主的东郊工业区等重点工业区,被当地市民称为“东部老工业区”,聚集了多家重工业企业。“山东省的第一炉铁水和第一根球墨铸铁管就诞生在这里。”一位在球墨厂工作多年的老员工说。该企业曾经是济南钢铁铸造的辉煌代表之一。

  随着这些工厂在污染排放上的恶化,老工业区成为济南雾霾问题的症结之一。根据《济南市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来源解析结果(2010~2013)》,济南市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中,燃煤占27%,处于第一位。近年因污染严重,该企业被数次勒令停产整改和罚款。厂区附近居民区的不少业主反映,平时一开窗户,屋里很快就会被棕红色的粉尘覆盖,沾染到衣服上很难洗净。而与球墨铸铁厂仅一墙之隔的就是小区内的一所小学。

  雾霾侵城,逼迫着济南以“壮士断腕”之态整顿重工业产业。,按2014年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济南东部老工业基地搬迁方案以及2015年当地政府跟球墨铸铁管公司签订的关停搬迁协议,球墨铸铁将于2016年年底关停并搬至临沂兰陵。与外界对球墨铸铁管公司搬迁决定一致叫好不同,厂区员工对搬迁未来充满不安。新厂启用后,球墨铸铁管公司将与兰陵当地集团合作,将从国企变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同时将对生产的基本工艺升级,是高效、节能、环保的新企业,新厂区采用符合当前环保标准的先进工艺建造,老厂区原有生产设备将会淘汰。按照企业分流方案,愿到兰陵工作的职工,总收入不低于去年,还有交通、生活补贴,职工签订合同至上岗期间,每月发放生活费。职工们有的选择去新厂区工作,认为这是个好机会;有的则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新厂区;而有的则选择自谋出路。

  47岁的职工李师傅选择去新厂区, “我要是选择自谋出路,能获得20多万的补偿,企业也帮着联系招聘会。但这个岁数只能选择当保安之类的工作,自己去创业又无经验,还不一定成功。” 事实上,李师傅是技术骨干,在厂里已经工作了近30年。“真舍不得离开工厂。”他说。

  山东球墨铸铁管公司只是中国传统重工企业的一个缩影,重工业曾是中国很多城市的支柱产业,但随着城市的扩容和群众日益强烈的环保呼声,加上国家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和持续推出治霾措施,这一些企业将进入拐点。

  2016年12月11日,高炉车间的工人在休息,随企业关停时间的临近,职工们对搬迁未来充满不安。

  2016年12月24日,随着城市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球墨铸铁管公司厂区已经被高楼住宅包围。

  2016年12月20日,济南遭遇严重污染天气,与球墨铸铁管公司厂区一墙之隔的里仁小学给学生提前放学,当天,济南市教育局相继发布21日停课通知。

  2016年12月26日,家住恒大城小区的徐女士给花卉浇水,窗外的球墨铸铁厂在冒着浓烟,小区离厂区一路之隔。

  2016年12月27日,当班工人在高炉车间纪念,有60年历史的工厂正式停产。

  2016年12月29日,球墨厂动力车间的主任办公室门外,职工们排队领取搬迁分流安置方案。

  2016年12月26日,球墨厂附近的一家餐厅,宋巍(右)与选择内退的工友吃散伙饭。聊到动情处,已决定去兰陵新厂区工作的他捂住了脸。

  2017年3月8日,39岁的李超穿着专为新工作买的西服在电梯里打电话联系客户,曾是汽轮机工的他选择来到一家保险公司上班。

  52岁的李贤和为方便照顾年迈的父母,放弃去兰陵新厂机会,内退后到家附近的不锈钢市场给职工做工作餐。

  2017年2月25日中午,39岁的天车工宋巍随公司迁移到兰陵新厂,工作两周后回到济南家中,见到了离别多日的家人。

  2017年4月3日深夜,兰陵新厂职工宿舍,45岁汽轮机工马培山和42岁的电工杨德中,在房间内用手机和家人聊天。

  2017年4月4日,兰陵新厂区已初见规模,近期钢铁市场行情报价上涨,职工工们都希望能尽快投产。

  2017年5月28日,山东球墨铸铁管公司拆除现场,工人在切割1号高炉底座。

  58岁的老职工吕金灿听说厂区开始拆除,特意过来看看,60年的工厂已经物是人非。

  2017年6月18日,曾经高大矗立的变为一堆废铁,球磨铸铁管公司拆除工作已接近尾声,厂区建筑物将全部拆除完毕,成为一片空地。

  这是一组关注中国老工业命运的摄影作品。它把镜头对准起起落落的中国支柱产业——钢铁,通过摄影,将这些年这个逐渐势衰产业的变化忠实地记录下来。这组工业摄影作品意图通过影像,展示中国传统产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阵痛期,如何寻找“新生”的过程与代价。

  近年来,也有一些关照中国传统企业凋敝命运的摄影作品,但大多浮光掠影,愿意静下心来长期追踪这个已被边缘化题材的摄影师已不多见。我在《中国新闻周刊》,英文版NEWSCHINA,以及《财经》杂志,Lens杂志日常的选题准备中,中国现实题材摄影作品的匮乏问题多年来总是得不到解决。如果碰到可成系列,又可当作单幅独立存在的照片可以让编辑一年心情大好。

  摄影师潘永强从2015年开始关注面临搬迁的球墨铸铁管公司,历时3年。从工业区污染问题进而由表及里地深入传统工业的困境与挣扎。

  中国正处在一个疾速发展时期,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也是产业不断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被时代抛下的企业和产业工人被迅速忽视、遗忘。这是当代中国正在发生或已逝去的“历史”,它需要被记录,并留存下来。潘永强以点、线方式构建的这组作品,是当下中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微缩的图像样本。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冲击改变着几代产业工人的命运。随着城市的外围不断拓张,传统工业成为城市负累。经济稳步的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工业与城市、与人已不能偏利共栖。老工业的命运随老工业人命运的起承转合淋漓尽致展现在潘永强的镜头之中。看似与大多数人无关的工业图景,实则暗合了一个国家经济、技术、社会快速地发展下的各行业正在或即将面对的冲撞与改变。

  图片的市场化促使更多摄影师在成为艺术家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众多“艺术化”的影像产品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更具有了观赏性。可另一方面,在流于个人影像表达的当下,中国纪实摄影因需要更多的时间成本,而无太多经济效益,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时代中也正走向边缘。关注现实题材成为中国摄影的一个创作空洞。也因此,在如今趋利的市场中,当有摄影师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记录社会现实,它的价值显得愈加珍贵。这个价值不一定体现在当下,却会跟着时间日益凸显。

  影像的价值,最终是以什么来衡量?立刻兑现的金钱和名利,还是留下对现实的思考、富于历史远见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