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链式发展,壮大产业规模。聚焦全市“3+13+N”产业集群,以“一都一谷六链群”为抓手,加快培育中站“2+6+N”重点产业链群,多氟多、龙佰成为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主导产业营收占比达84%,主要营业产品拥有5项全球冠军、3项全国冠军。传统产业延链固链,新材料产业链规模达170亿元,加快打造有机高分子材料新高地,建成全国最大净水剂生产基地。新兴起的产业补链强链,设立中新产业投资基金,成立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联盟,推动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全链条发展,集群规模达200亿元。积极布局氢能、储能、硼同位素、钪钒钛锆战略金属等未来产业,中福钛锆产业园一期竣工投产。
加强创新引领,厚植发展动能。大力实施中站“135”创新引领行动,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重点产业链群培育深层次地融合,主要创新指标稳居高位。成立争资争项工作专班,为中安征信、飞行动力、中州炭素、氟基新材料等企业和项目争取奖励资金。深入开展“五级三引”企业梯次培育工程,统筹推进“13256”一转带三化专项行动,深化与中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动多氟多与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签订合作协议。
优化营商环境,高效服务保障。深入实施营商环境“1339”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四个一”责任机制和“五包”服务模式,创新链式招商,引进34个重点项目,创新成立工业项目“一站式”服务中心,下放26项审批权限。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战略部署,积极探索“差异化方向、链长制构建、梯次式培育、创新性驱动”发展路径,大力实施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推动温县绿色食品产业加速发展,成功创建全省休闲食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差异化发展。聚焦“一甜(新式茶饮)一咸(调味料)”,建成了占地1300余亩的大咖国际产业园,成为亚洲最大的新式茶饮供应链驻地,全国最大的方便速食代工基地。
链长制构建。根据温县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细分新式茶饮、速食调味料、怀药功能食品、休闲食品4个产业链,实行“一链一链长一链主一专班”四个一工作机制,进一步梳理完善“一链四图谱四清单”,招引“入链进群”项目21个。
梯次式培育。健全“龙头型、创新型、成长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对全县264家食品制造业公司进行梳理,形成了大咖国际、调味料“四王”、15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潜力巨大的中小企业等企业梯次培育库,开展大公司集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升规”企业培育行动,实施精准“一企一策”服务,通过梯次培育带动全县食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创新性驱动。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给予食品产业最大支持,截至目前,在食品领域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省级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究中心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
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2023年营商环境评价全省第4、焦作第1,连续3年保持全省第一方阵;2023年度开发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位列全省200亿~400亿元第5位,连续两年保持二档前十。
抓创新驱动、激企业活力。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创新链布局服务链,围绕创新链布局要素链,规上工业公司“四有”研发活动覆盖率达85%,省级科技公司孵化器孵化成功率100%。飞孟金刚石入选第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今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共计30家,质量强市工作连续两年位居焦作第一。
抓产业链群、壮企业筋骨。明确“一区一都两基地”产业定位,出台工业强市实施意见和拼经济10条举措。今年年初以来,新引进省外项目57个、总投资196亿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71亿元。全方面推进“一转带三化”,45个转型升级项目完成投资5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0%。
抓主体培育、助企业成长。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建立工业公司“小升规”培育库,去年以来新增入库规工企业27家,目前规工企业153家,培育库内营收达1500万元以上企业4家。组织企业高管80余人次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金大地公司等高校名企参观学习,为企业代际传承持续赋能。
抓环境优化、护企业未来的发展。30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可办,招投标“一网交易”全流程电子化率达100%。为80家企业解决资金需求2.6亿元,引入企业盘活土地350余亩。
目前,企业主营钛白粉产能超150万吨/年,海绵钛8万吨/年,双双跃居全球第一位;新能源材料磷酸铁产能规模跻身全国行业前五;产业基地布局全国9省11地市。主要经营业务收入从上市之初的12亿元,猛增到2023年的267.65亿元。企业荣登“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中国大企业创新100强”等。
内研外引,加快技术迭代创新,激活新动能。将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密码,将产业链与创新链耦合,将创新链建在产业链上。近5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40亿元,有效专利超1200件;下属高新技术企业达16家。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CNAS认可实验室、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等。
抢抓机遇,换道布局,跑出新赛道。依托独创的全产业链耦合优势,成功将钛白粉生产后的副产品硫酸亚铁延伸做成磷酸铁,继而生产磷酸铁锂,抢占了新能源材料“新赛道”。目前,投资105亿元在焦作建设的30万吨磷酸铁、20万吨磷酸铁锂、10万吨负极材料等项目已陆续投产。产品进入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捷威电子等主流电池企业。
双轮驱动,加速整合,实现超常规发展。发挥“资本+项目”双引擎驱动作用,2016年并购四川龙蟒钛业,2019年以来,先后收购东方锆业、云南新立钛业和甘肃金川钛厂等,形成了以钛白材料为主导,集钛金属材料、锆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稀贵元素材料于一体的绿色新材料产业体系。
探索“三化”转型新路径。投资1.29亿元,承担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能耗管理平台项目,实现能耗对标、工艺改进,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战略引进SAP数字赋能项目,推动以业财一体化和供应链优化为主线的组织变革。持续探索“三化”转型路径,打造智能工厂、绿色工厂,深度融入我省万亿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方阵。
近年来,在做大做强内燃机PCU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按照“双线并行、多业共兴”的发展思路,深入推动和实施集团“三大战略”,抢赛道,抓风口,多元布局,卓见成效。
创新赋能,稳固主导产业优势。在行业内率先组建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10个创新平台;培育两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在美国、德国、北京、上海和南京建立了五大研发中心。自主研发了球墨铸铁、超高强度灰铸铁等800余项新材料和新技术。联合创建“低碳清洁能源内燃机摩擦副组件(PCU)中试基地”,持续稳固了主导产业核心竞争优势。
多元布局,延伸新兴起的产业链条。与郑州大学合作,创立科技型企业——中原智信,成为我省重要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联合世界500强霍尼韦尔公司,在上海松江设立电子科技公司,研发出涡轮增压器电控执行器,成为国内电控执行器行业唯一量产的民族品牌;控股科技公司——深圳灵动飞扬,开展无人驾驶技术及产品研制,目前已获得120项发明专利及知识产权。联合中科院北京自动化研究所、河南移动,建成“5G+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经营全过程、全要素的产业数字化。
聚焦风口,布局未来产业方向。先后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西安交大、上海重塑集团、宇通集团、天朤、氢璞创能等强强联合,围绕氢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空压机、增湿器、双极板、质子膜、空气轴承等研发技术及产业化,共同开展高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科技和产业合作,有力推动了区域氢能产业的技术进步。